话说,最近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(原名捞女游戏)这款游戏,真是火得一塌糊涂。它不仅在Steam国区销量榜上拿下了第一的位置,甚至在全球热销榜上冲到了第4名,打破了《完蛋》和《隐形守护者》的记录,成了国产影游的新标杆!说实话,这个成绩真的让人有点“哗然”。谁能想到,这款游戏竟然能在评论区一片友情支持声中,悄悄蹿升到国区销量榜第一?即便是它的粉丝,也未必敢想到这一天。
不过,说实话,真正让我感触最深的是,创作者必须得与时代同步,得懂得把握住时代的“主旋律”,这才是成功的关键。让我想起之前我讨论过的一个话题——红军北上和南下的争议。
北上是去陕甘宁,南下则是入川。从军事角度分析,南下似乎更有理。四川盆地物产丰饶,易守难攻,只要守住剑门关,红军就能自给自足,甚至可以安稳地种田几年,再图复兴。许多“种田流”小说也都采用这个套路——先在一个相对安稳的地方扎根,发展经济,积累力量,再去平推。可是北上明显风险大得多,既要面对国军,还要面对日寇的威胁,根本没有时间安心生产。
但历史最终证明,北上是更为明智的选择。因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?是抵御日本侵略的民族危机,这是当时的大时代背景。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搞阶级斗争,就算从理论上讲没错,可是在大众眼中,你不过是一个地方军阀,能引起什么共鸣?而北上抗日,才真正抓住了时代的核心矛盾。你在与日军作战,其他抗日的志士自然而然都会站在你这边,这才是统一战线的基石。
展开剩余68%能够解决时代主要矛盾的,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。就像《战狼》为什么能成为一种符号,它是那个时代的缩影——中国崛起、产业出海、民族复兴,电影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一主题。而当时的市场上,虽然仙侠剧、爱情剧投资大、特效强、演员众多,但最终都没能打破票房魔咒,甚至现在已经被遗忘。因为在那个婚恋观念彻底被颠覆的时代,爱情剧就成了笑话。做这种题材的导演,注定是拿不到市场的,不管你拍得多好,观众早就不再买账了。
那为什么那么多导演仍然坚持拍恋爱剧呢?难道是他们脑袋发热,根本没搞懂时代变化?答案其实很简单,恋爱剧在他们看来,正是上一个时代的答案。你看,金庸的小说中,为什么朝廷空缺,大侠总有些“拧巴”情节?为什么张无忌、令狐冲这些角色有点“小家子气”,不能痛快恩仇?琼瑶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引发无数人死去活来地追捧?邓丽君的歌曲,尽管被某些人认为是“靡靡之音”,却在那个时代风靡一时?
答案很简单,这一切都是时代所需。过去的武侠,老派侠客多是为了“大义”而牺牲自我,个人情感的描写较少。比如早期的邵氏电影,侠客总是为了“天下正道”而奔波,剧情围绕着朝廷展开,带着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。然而80年代,香港的经济爆发,市民阶层崛起,传统道德的束缚逐渐被打破,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开始流行。这时,新派武侠开始崭露头角。
新兴市民阶层开始思考:你说的大侠挺好,可是我能在中环买得起房吗?我想要的只是过好自己的日子,为什么要承担“拯救天下”的责任?这就是为什么邓丽君的歌能火的原因——她的歌里讲的是个人的感情,而不是国家的大义。她告诉你,爱一个人,或许比改变世界更重要——“爱的日子里,叫人难忘记,浓情千万缕,丝丝为了你。”
琼瑶的作品也是如此,她并非单纯讲爱情,而是在讲述过去封建道德的崩塌和个人情感的回归。她让你明白,自己的感受比传统的家国大义更重要。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,琼瑶的爱情戏正是一个突破,它对抗了传统价值观,成为了新的叙事模式。
张无忌与赵敏、周芷若的感情纠葛,难道不是更能打动人心吗?这才是当时观众真正需要的故事。在那个崇尚个体情感的时代,大侠匡扶正道的故事显得格外遥远。创作者们没能理解这一点,还是沉浸在过去的宏大叙事中,最终拍出来的仙侠剧、科幻剧也成了“恋爱剧”,最后跌入票房的深渊。
至于如今的《捞女游戏》,为什么它会爆红?其实它恰好直面了当下社会的“主要矛盾”,它讽刺解构爱情,也反映了当下的时代困境。可以说,这种作品抓住了大时代的脉搏,成为了少数敢于触及时代主流矛盾的精品。毕竟,好的作品总是紧扣时代,而时代会不断变化。曾经是集体主义、曾经是个人主义,曾经推崇爱情、曾经嘲笑爱情,时代的浪潮涌动着,而创作者们若能紧随其后,就能真正赢得时代的青睐。
顺带一提,这也让我再一次坚定了一个想法——《红楼梦》根本不是曹家故事,而是在讲明朝的故事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指数网官网,牛盘宝配资,开户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